首页新闻资讯 > 虹桥资讯
上海大都市圈的“核心内圈”如何发力?
发布时间:2022-10-10 浏览次数:418

近期,《上海市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条例(草案)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。总的来看,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,此次制定的促进商务区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,突出了下一步四个方面的发力重点。

一是更加突出功能导向。在上海的“四大功能”中,一般认为商务区更多地承担开放枢纽门户功能,商务区“十四五”规划进一步赋予了全球资源配置功能,此次《条例》则明确商务区要充分发挥“四大功能”。

具体来看,商务区的初始功能就是开放枢纽门户功能,这个比较容易理解;商务区通过集聚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平台,能够承担全球资源配置功能;商务区通过发展“四高五新”产业,也能够承担高端产业引领功能。但是在上海市的创新格局中,已经明确了浦东张江、青浦华为基地、“大零号湾”科技创新功能策源区、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的东、西、南、北“四梁八柱”,并不包括商务区。

事实上,我们运用专业企业信息库,对商务区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(这类企业更大概率属于实体型企业)进行挖掘,发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排在第三位(占比17.4%),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(占比29.8%)、批发和零售业企业(占比23.5%),排在第四位的则是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(占比6.9%),可见商务区在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方面还是有着坚实的基础,特别是在专业技术服务、技术交易等领域特色鲜明,这也与商务区的商贸特征保持一致。

下一步,一方面商务区要进一步加快功能集聚和提升,特别是服务长三角、全国乃至全球的功能塑造,同时要结合“一核两带”建设加快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,提升“上海—苏州”跨域科技集群的全球竞争力。另一方面商务区要进一步加强功能辐射和带动,特别是围绕扩大进博会溢出效应,要进行系统的评估分析,更好实现“展品变商品”“参展商变投资商”“采购商变贸易商”“政策变制度”。

二是更加突出区域协同。从商务区来看,地跨长宁、闵行、青浦、嘉定四区,管理主体涉及虹桥管委会、四区政府、上海地产集团、上海机场集团、上海铁路局等,业务指导部门还涉及上海市发改委、商务委、交通委、规资局等;即使是片区内部,也会涉及多个主体,比如青浦片区就涉及西虹桥公司、徐泾镇、华新镇、青东办等主体,闵行片区涉及南虹桥公司、华漕镇、新虹街道等主体。从整个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来看,管理主体不仅涉及苏州、嘉兴两市及其下辖的8个相关区域,还涉及长三办、G60科创走廊联席办等协调机构,各级各类对接主体众多。

此次《条例》进一步强化了商务区管委会的统筹职能,明确了统筹协调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以及四区政府的13类工作职责。下一步,一方面商务区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统筹,优化顶层设计,同时积极探索利益分享机制,将商务区作为上海深化市域一体化发展的“样板间”“试验田”,特别是要在畅通商务区内部交通方面集中发力。另一方面商务区要进一步强化跨域统筹,主动做好与“两带”的服务,同时要深入研究与安徽合肥、芜湖等功能区的衔接,助力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、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、安徽城市展示中心、微商总部园和海外高端人才招引基地等的建设,真正打造为“长三角的虹桥”;此外,商务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“核心内圈”,要进一步加强与南京、杭州、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枢纽型商务区的对接,成为长三角都市圈功能联系的中心节点。

三是更加突出制度创新。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字面来看,“国际”意味着对标国际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,代表着虹桥的能级;“开放”意味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代表着虹桥的使命;“枢纽”意味着各类资源要素在此汇聚、交融与配置,代表着虹桥的地位。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代表着我国继经济特区、沿海开放城市、国家级新区、自贸试验区之后,一种全新的开放形态,目前全国仅此一家,在全国开放格局中举足轻重,而商务区作为“一核”所在,自然肩负着制度创新的探索。目前,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》中的29条创新举措基本都已经落地,但是还需要开展政策绩效评估,对于不及预期的政策,要剖析其内在原因。

下一步,一方面商务区要牵头制定2.0版本的创新举措,不仅要复制推广海内外开放高地的政策措施,而且要研究若干商务区所独有的开创性政策,特别是聚焦扩大双向开放、促进新型贸易等方面的瓶颈问题,着力予以破解。另一方面商务区要加快探索现有政策落地的创新举措,摒弃无效政策、避免政策空转、防止合成谬误,比如此次《条例》中明确的“商务区鼓励工业、仓储、研发等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”,在市级层面的多个文件中也反复提及,但是尚未真正实施,商务区要率先探索操作路径,更好满足商务区的建设需求。

四是更加突出城市温度。商务区是上海连通长三角、全国乃至全球的门户,是各地人士来到上海的第一站和离开上海的最后一站,他们对于商务区的印象和感受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于上海乃至我国的印象和感受。同时,商务区在开发建设初期,比较注重塑造以商业商务为主的产业功能,相对忽视塑造居住、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,导致产城融合水平不高。此次《条例》专门用一章阐释产城融合,在其中也强调了城市精细化管理。

下一步,一方面商务区要更加充分体现上海的城市温度,除了一流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,更要彰显“海纳百川、追求卓越、开明睿智、大气谦和”的城市精神,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,更要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,增强大家的认同感、获得感和归属感;同时要体现商务区对于青年人才的友好和初创企业的包容,考虑在特定区域划定企业成长苗圃,制定差别化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,吸引更多的长三角人才前来创新创业。另一方面商务区要加快推进高品质国际化新城区建设,按照中心城区而非市郊镇区的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、特别是优质公办教育资源,打破行政辖区边界划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,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水平。


转载·来自上观新闻

免费获取楼盘资料